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原则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在课堂上描述性的讲解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融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中小学深入展开。融合课的教学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物化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一、何谓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并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服务。二是教学原则的确立有赖于人们对客观教学规律的认识。三是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前所述)、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教学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指导融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教学原则可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两个侧面来定义。
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原则
1、务求实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以务求实用为第一原则。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就融合课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大多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总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2、讲究适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教学对于有些学科的部分章节、部分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特别是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课篮球部分的“三步上篮”,倘若不让学习者到操场上的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加强体能,提高球技,信息技术无论与之怎样融合,学习者都将无法准确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并在运动场上熟练自如地对“三步上篮”技术有效加以运用。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融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的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遭到弱化,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进行融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
3、确保够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教学应当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量,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在融合课教学种依然有效。融合课就是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因此,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量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4、新旧兼用原则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例如小学数学中“时、分的认识”一节,课前让学习者人手一只闹钟或手表,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一个大大的座钟,用实物演示教学,这种教育技术很容易让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掌握 “时、分”的知识,再与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融合,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此种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尚不具备网络环境教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恰切的。信息是多元的,教育技术是多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会综合利用新旧教育技术。
5、整体运用原则
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采取兼收并蓄、整体利用的原则。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育技术;无论是国外教育技术,还是国内教育技术,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并结合融合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各种教育技术立体化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技术的本土化问题,将外来教育技术,包括国外的、国内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都要加以引进、改造、完善,使之更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地域特点,更好地为当地融合课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学科教学方面的教学原则
1、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原则,决不能把融合课当作信息技术课来上。这样,才符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初衷,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以融合为平台,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可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是融合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此外,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融合课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客观条件下,或多或少要考虑应试的因素,如果完全不顾应试的客观现实去搞融合课的教改,势必会失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舞台。所以,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融合课教学,既是融合课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然。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更强调素质教育,融合课倡导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本身就在实施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融合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原则,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融合课以学科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原则
任何教学形式的确立都必须有其相应的理论作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同样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柱。当前,用于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属性,它是融合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对融合课教学颇具指导意义。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贯彻。
4、以教改实践为平台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就是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策略,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因此,融合课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仍然要以教改实践为扩展平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客观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实效。
5、以教学需要用技术的原则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这一点,在各级各类融合优质课评比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师此种思想也较为严重,认为本单位硬件条件达不到,无法使用更多更新的教与技术手段,融合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应当懂得,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离开了课堂教学目标其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将是无目的和无效用的,其教学结果也将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一切教育技术都应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善用教育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