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发人深思)
本文来自公众号“每日一醒”。
身醒,心醒,觉醒,每日一醒必读。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当我们来想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善恶分界线”,也就是我们该如何说这个人是善,那个人是恶?
1、性本善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除夕的上午,一位商店的老板看见这条街上那位智力障碍的男子还在街上“游荡”,于是买了几个烧饼送给了他,老板对他说:“过年了嘛,要吃的饱饱的!”。
在大家都认为事情已经结束了的时候,任谁都没有想到,在大年初一老板开店的时候,这位只有10岁孩童智商的男子,同样买了烧饼送给老板,他憨笑着把手伸进了自己上衣口袋中,小心翼翼的掏出了一包辣条,递给了老板。
在他的世界里,好吃的东西就是好的,他觉得辣条好吃,便觉得辣条是最好的,他要把最好的送给那个送给他烧饼还嘱咐他要吃饱的老板。
他只有10岁孩子的智商,这让我感觉“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仅仅是课本中写的那么简单,一切在生活中都是有迹可循。
2、性本恶
但其实“性本恶”也不是空穴来风,荀子便是“性本恶”的提出者。
他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他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这个理念说起来确实是我那位朋友所给予我的,高中时期的我越想越觉得在理。
我们所有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哭闹,不会明辨是非,我们会有很多错误的想法,会做很多错事,一切都是通过大人、家长们的不断教导而不断改变,变得越来越“善”。
这么来分析,“性本恶”实在有理。
3、善恶的界限
两个方向这么看来确实是都很有道理。
所以善恶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有一晚,我看到了《狗13》电影的一句评论:“小时候我们觉得世界是黑板分明的,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其实是灰色的。”
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对啊,是灰色的!
一个善的人,他会去喂流浪的小猫,但他也会因为想获得好成绩而作弊。
反过来,一个我们所谓恶的人,一个罪犯,他也有可能拯救一只流浪的小狗。
所以,人是灰色的,从一出生开始便是如此。
人不分善恶,或者可以说人是善恶并存的。
我们通过自己内心不断的对话、争斗,经过一系列相互矛盾对话,最后我们所作出的决定,所作出的事情,则是这次善、恶胜负所体现的。
所以人的善恶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一次善的行为而完全认为一个人是善的,也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恶而说这个人没有善。
再说,这个世界的标准,真的有这么清晰吗?
当我们认知越来越成熟,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我们渐渐发现这个世界本就是混作一团的。
但不管我们出生之时是善还是恶,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我们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成人后的善恶,不仅仅是天生的存在,更多是身边的环境所造就,但天生的性格却也是这一生无法割舍的。
4、恶的根源
在和一位朋友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很默契的都说出了有关“恶”发生的原因,那就是:利益。
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人们一切所谓的“恶”,都是因为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
考试作弊是为了成绩,入室盗窃是为了财,发动战争是为了掠夺。
归根到底,一切恶的根源便是为了利益。
我们可以说是知道了恶的根源,或许可以明晰如何将善恶进行平衡。
上面也提到了,人是一定要为自己谋取利益,但要明白善恶一定是可以平衡的。
在善恶之间一定要做好权衡,在合理程度中为自己牟利是常理,过分牟利就可有可能走向“恶”。
人们也许无法将自己以善恶区分,但我们要尽力向“善”靠拢,多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为他人着想。
人生在世,不能只为一己私利,如果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或许在自由、舒服的同时,也会在极度的自由中感受到一丝孤独吧。
每日一悟:
人无善恶之分,出生之时我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可以说偏向某一方面,是调皮还是安静,但这都不是善恶的区分标准。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需要不断的与自己抗争,不断的在自己内心做选择,这才是真正“善与恶”的体现。即使在黑暗中行走,也要心向光明,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状态。
每日一问:
今日你醒了吗?身醒,心醒,觉醒了吗?
——————
心翱天际,随心所欲的下笔
扫描下方“每日一醒”,选择“关注”公众号
—————————————————————
—————————————————————
炼心之道,觉醒之路,抑郁治疗,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