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4j安装及简单使用【转】
转载防丢失。
一、Neo4j和图数据库简介
neo4j是基于Java语言编写图形数据库。图是一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关系。图形数据库也被称为图形数据库管理系统或GDBMS。
Neo4j的是一种流行的图形数据库。 其他的图形数据库是Oracle NoSQL数据库,OrientDB,HypherGraphDB,GraphBase,InfiniteGraph,AllegroGraph。
Neo4j图形数据库的主要构建块是:
- 节点:是图表的基本单位。 它包含具有键值对的属性
- 关系:连接两个节点,具有方向:单向和双向。每个关系包含“开始节点”或“从节点”和“到节点”或“结束节点”。关系也可以包含属性作为键值对。
- 属性:是用于描述图节点和关系的键值对。Key =值,其中Key是一个字符串,值可以通过使用任何Neo4j数据类型来表示
- 标签:将节点分组为集合。将一个公共名称与一组节点或关系相关联。 节点或关系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标签。 我们可以为现有节点或关系创建新标签。 我们可以从现有节点或关系中删除现有标签。
- 数据浏览器:用于执行CQL命令并查看输出输出。
二、Neo4j安装
本人的环境是win10。因此下文介绍在win10上的安装。
2.1 安装Java JDK
neo4j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图形数据库,运行时需要启动JVM进程,因此,需安装JAVA SE的JDK。JAVA SE JDK下载
安装好后cmd输入java -version检查是否安装好。
2.2 下载安装Neo4j
从官网下载最新版 Neo4j 社区版(Community)。需要注册后才能下载
下载好后解压到自己想放的盘里,例如:E:\Program Files (x86)\neo4j-community-3.4.0
Neo4j应用程序有如下主要的目录结构:
bin目录:用于存储Neo4j的可执行程序;
conf目录:用于控制Neo4j启动的配置文件;
data目录:用于存储核心数据库文件;
plugins目录:用于存储Neo4j的插件;
2.3 创建系统环境变量
在计算机-属性中创建系统环境变量NEO4J_HOME,并把主目录(E:\Program Files (x86)\neo4j-community-3.4.0)设置为变量值。
NEO4J_HOME=E:\Program Files (x86)\neo4j-community-3.4.0
1
再在path中添加%NEO4J_HOME%\bin。
2.4 Neo4j的启动和停止
法一:通过控制台启动Neo4j程序
CMD管理员身份运行(一定要以管理员身份进入CMD,否则会出现警告。警告: This command does not appear to be running with administrative rights. Some commands may fail e.g. Start/Stop)
输入:neo4j.bat console
法二:把Neo4j安装为服务
安装和卸载服务:
neo4j install-service
neo4j uninstall-service
启动服务,停止服务,重启服务和查询服务的状态:
neo4j start
neo4j stop
neo4j restart
neo4j status
(注意此处可能会出现问题,参考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103075/article/details/80473283,如无法解决,看看是否以管理员方式运行cmd)
在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7474 默认跳转到 http://localhost:7474/browser,出现Neo4j界面,则安装成功。
初始密码:neo4j 进去之后可以修改密码
如果,neo4j stop
不能停止neo4j,
用kill -s 9
强制杀掉进程。
2.5 切换数据库
每次启动neo4j,它只能读取一个数据库。默认情况下的Graph.db数据库。
法一:修改配置文件
使用Neo3.x创建新数据库而不删除现有数据库,所以只需在$NEO4J_HOME\conf的目录编辑neo4j.conf。搜寻dbms.active_database=,其默认值应为graph.db。用其他名称替换它,然后再次启动neo4j。现在,将在该目录名下创建一个新数据库。若要切换回以前的db,请重复这些步骤,只需将新值替换为graph.db在配置文件中。
注意:如果在neo4j启动的时候修改了配置文件,则需要重新启动一次,浏览器页面才会更新。
法二:建立软连接
详见https://blog.csdn.net/programmer_at/article/details/69570987,为linux下的方法。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vivian_ll」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vivian_ll/article/details/893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