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第二章:物理层4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1、导引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
(1)双绞线
1)最古老但又最常用的传输媒体。
2)把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 (twist) 起来就构成了双绞线。
3)绞合度越高,可用的数据传输率越高。
4)两大类:
- 无屏蔽双绞线 UTP。
- 屏蔽双绞线 STP。
(2)同轴电缆
1)由内导体铜质芯线(单股实心线或多股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也可以是单股的)以及保护塑料外层所组成。
2)具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被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
3)两种广泛使用的同轴电缆:
- 基带同轴电缆 :一条电缆只用于一个信道,直接传输数字信号,阻抗为50Ω,基带同轴电缆的最大距离限制在几公里;可分为两类: 粗缆和细缆。
- 宽带同轴电缆:宽带同轴电缆传输模拟信号,阻抗为75Ω,宽带电缆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几十公里。
(3)光缆
1)光纤是光纤通信的传输媒体。通过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
2)其传输带宽远远大于目前其他各种传输媒体的带宽。
光线在纤芯中传输的方式是不断地全反射
(4)光纤分类
1)多模光纤
- 可以存在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
- 光脉冲在多模光纤中传输时会逐渐展宽,造成失真,只适合于近距离传输。
2)单模光纤
- 其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几个微米),可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
- 制造成本较高,但衰耗较小。
- 光源要使用昂贵的半导体激光器,不能使用较便宜的发光二极管。
3)光纤优点
- 通信容量非常大
-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
-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
-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
- 体积小,重量轻。
2、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指自由空间。非导引型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
1)无线电微波通信
(1)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微波频率范围:
- 300 MHz~300 GHz(波长1 m ~ 1 mm)。
- 主要使用:2 ~ 40 GHz。
(3)在空间主要是直线传播。
- 地球表面:传播距离受到限制,一般只有 50 km左右。
- 100 m 高的天线塔:传播距离可增大到 100 km。
(4)多径效应
基站发出的信号可以经过多个障碍物的数次反射,从多条路径、按不同时间等到达接收方。多条路径的信号叠加后一般都会产生很大的失真,这就是所谓的多径效应。
(5)误码率(即比特错误率)不能大于可容许的范围
- 对于给定的调制方式和数据率,信噪比越大,误码率就越低。
- 对于同样的信噪比,具有更高数据率的调制技术的误码率也更高。
- 如果用户在进行通信时不断改变自己的地理位置,就会引起无线信道特性的改变,因而信噪比和误码率都会发生变化。
2)远距离微波通信:微波接力
(1)微波接力:中继站把前一站送来的信号放大后再发送到下一站。
(2)主要特点:
- 微波波段频率很高,频段范围很宽,其通信信道的容量很大。
- 工业干扰和天电干扰对微波通信的危害小,微波传输质量较高。
- 与相同容量和长度的电缆载波通信比较,微波接力通信建设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实施。
(3)主要缺点:
- 相邻站之间必须直视(常称为视距 LOS (Line Of Sight)),不能有障碍物,存在多径效应。
- 有时会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
- 与电缆通信系统比较,微波通信的隐蔽性和保密性较差。
- 对大量中继站的使用和维护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3)卫星通信
- 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通信比较稳定,通信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 但传播时延较大:在 250~300 ms之间。
4)无线局域网使用的 ISM 频段
- 无线局域网:使用无线信道的计算机局域网。
- 无线电频段:通常必须得到无线电频谱管理机构的许可证。
- ISM 频段:可以自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