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芒老师认为: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和理论作支撑。

  二是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

  三是教学策略不仅重视“教”,而且重视“学”,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注意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四是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五是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

  六是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七是教学策略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前置性是指教师需要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确定。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学策略的问题。

二、常用的八种教学策略

  依据雷杰卢斯的观点,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教学组织策略,即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怎样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课堂的结构策略等。二是教学传递策略,即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三是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安排等等,它是协调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的策略。教育学博士武法提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九大教学策略,这九大策略对于雷克卢斯所提出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的每一种策略均有所体现。它是: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评价策略、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上述教学策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主动性策略,包括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二是社会性策略,包括合作策略、评价策略。三是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其中,反思策略无法独立构成体系,故本文不予采用。除此之外,剩下的只有八大教学策略。这八大教学策略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达成融合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概述如下。

1、教练策略

  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由教学系统立即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地给学习者适当的帮助,进行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法,因为融合课多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同时,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必须是在学习者极为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教师又必须把握帮助的最佳时机。

2、建模策略

  指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一是隐性的认知建模。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

3、支架策略

  支架原本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教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建构且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以教师为支架,把管理学习者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引导" 学习者在未来的知识空间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直至脱离支架,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向更高的知识空间迈进。

4、合作策略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

5、小组评价策略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小组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学术方面的,也有社交方面的。评价要积极而中肯,切忌言不由衷或言实不符。

6、抛锚策略

  教学中首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然后由学习者针对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展开分析与研究,完成只是的“意义建构”。被确定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境被形象地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情境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随之确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教学策略又称“基于问题式教学”或“实例式教学”。

7、学徒策略

  传统的学徒学习中,师傅作为“教师”和徒弟始终在特定的情境中参与同一实践活动,指导徒弟对某一特定技能的学习。但徒弟获得有关行动的知识基本上不是来自师傅(教师)的教授,而是来自于对师傅(教师)与自己从事同一实践活动的观察与体验。学徒策略就是从中得到启迪而建立起来的。学徒策略是指试图通过真实事件中类似职业学徒中的活动和社会交互,促进学习者的文化适应,强调把知识当作工具,允许学习者获取、开发、利用真实领域中活动工具的方法,用来支持学习者在某一领域的学习,使之逐步具有该领域专家能手所具有的技能。

 8、十字交叉策略

  指通过为学习者建构具有多角度及观点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从多条线索交叉学习、理解某一概念,经过反复交叉,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由此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常常借助网络环境进行交叉学习,网络非线性组织的信息具有超文本性,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学习者通过随机访问,可以对文档中的超链接进行重组,并不断重构情境,由此清晰地揭示概念间的联系。这为学习者通过导航工具以及页面文档中的热字在各种案例、观点之间进行“十字交叉”学习提供了便利。
三、融合课中运用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继承性

  教学策略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继承以往教学策略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教育发展史来看,自从教育产生之日起,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就开始研究怎样教的问题。班级授课制出现后,教学策略的研究日渐成熟。在延续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并开始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其仍未脱离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因此,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许多教学策略稍加改造仍然适用,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将新生的教学策略与固有的教学策略完全割裂开来。

2、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教学策略不仅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教学策略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不容再像过去“那样教”,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实际,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研究当前“怎样教”的问题,因而,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性。

3、教学策略交叉性

  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人在一堂课中只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中,教学策略的运用经常是交叉进行,譬如,在抛锚式学习中,既有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又有小组评价教学策略,也有其他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融合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多种教学策略的交互运用。

4、学习者基本功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融合课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科基本功练习缺失的问题;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亲和力衰减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融合课教学研究中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积极探索因应对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是当前融合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步开展此项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今后融合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在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努力探索出融合课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形成和学科内容学习的最优化渠道,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堂的教学实际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环境,在正确的教学原则指导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融合课的学习实现信息技术素养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双丰收,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