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发展过程
帝尧时代,就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二分二至”的认识。 春秋时代,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 西汉时期,淮南子明确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此后,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更加精确,一致沿用至今。圭表
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由于我国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冬至、夏至
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 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测量方法
两次冬至或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1279年,郭守敬《授时历》,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 这一年24等分,就有了24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 南北朝时,张子信发现太阳的运动不是匀速的,加入修正值。这种方法称为“定气法” “定气法”,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日期几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 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以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了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气
农历每月两气,在月初的为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十二节令: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12节+12气=24节气 无法复制加载中的内容 大类:- 反映季节,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反映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霜、霜降、小雪、大雪
-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