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27_机器学习_决策树_入门
220127_机器学习_决策树_入门
本文为决策树的入门自学笔记,主要参考了手头的学习资料,
还包括周志华老师的经典教材西瓜书、李航老师的《统计学习方法》。
个人觉得,两本书都是有的地方晦涩有的地方通俗,两者各有所长,可以综合学习。
仅为总结备忘之用,高手勿喷,侵权可删。
欢迎交流。
目录
- 220127_机器学习_决策树_入门
- 适用问题
- 决策树的基本思路
- 最优划分属性
- 混杂度
- 信息熵
- 基尼指数(Gini)
- 信息增益
- 混杂度
- 剪枝(pruning)
- 预剪枝(prepruning)
- 后剪枝(postpruning)
- 剪枝之后的标签设定
- 连续值的处理
- 缺失值的处理
适用问题
适用决策树学习的经典目标问题:
- 带有非数值特征的分类问题;
- 离散特征;
- 属性之间没有相似度概念;
- 特征无序。
决策树的基本思路
决策树的基本思路是很自然的在模拟人做决策时的处理机制:
以二分问题为主,在面临一个问题要决策其“是”或“不是”时,会进行一系列 子决策。
例如,判断今天出门运动吗?
子决策1:今天有课吗?如果有课,不去;如果没课,进入子决策2
子决策2:今天天气如何?如果下雨,不去;如果阴天,去;如果,晴天,进入子决策3;
子决策3:今天温度如何?如果高温,不去;如果不高温,进入子决策4
……………………
这样的决策树由根节点、内部节点、叶节点构成。
- 叶节点:决策的结果,其他节点则对应一个属性的测试。
- 根节点:包含样本的全集的属性测试。
- 内部节点:非样本全集的属性测试。
西瓜书中,决策树学习的基本算法如下
(这里写的是定义TreeGenerate(D,A)函数,作用是拿到一个数据集含有样本,对应的属性集是A,生成其对应的叶节点与内部节点。对于内部节点,需要自己调用自己,继续生成该内部节点下的叶节点与内部节点,表现为一个递归算法。TreeGenerate函数可以生成一个决策树):
伪代码line2-line4、line5-line7、line11-line12是递归出口。
line2-line4:(输出一致)当前样本已经属于同一类了,不需要接着划分。标记叶节点为C类节点。
line5-line7:(输入一致)属性集的数据都已被用为节点,无法分类。标记叶节点,规定为D中样本多的类。
? ? ? 或 属性集中还有未用属性但是这里的样本在未用属性上取值一样,无法分类。标记叶节点,规定为D中样本多的类。
line11-line12:当前属性分类下已经没有样本了,无法分类。标记叶节点,规定为D中样本多的类。
注意:line5-line7、line11-line12的本质是不同的。
? ? 前者是在本节点中的样本中取众数,是后验的;后者是在父节点中取众数,是先验的。
算法中涉及到了最优划分属性,参考之后的“信息熵”内容。
在构建决策树的时候,满足训练集的决策树可能有许多个,也可能没有(样本数据错误、特征不全面等原因)。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矛盾最小”的决策树。这是一种局部最优(因为树的判断流程没有回溯,只向下,每次生成树只考虑本层的信息熵增益,即使本层信息熵增益最大,但是几层一起的信息熵增益就未必了)。
还要求决策树拥有很好的泛化能力。在训练集上得到的树通常队训练集的拟合很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平平,这就是通常会产生的过拟合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进行“剪枝”操作。这需要我们考虑全局的最优性。
那么从上面的描述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这么几个:最优划分属性是什么?怎么生成最好的决策树?怎么进行剪枝?
决策树下,有ID3、C4.5、CART、随机森林、bagging、boosting、Adaboost、GBDT、xgboost等等诸多具体算法。
不同算法的细节当然不同,这里只介绍决策树的一些常见思路。
最优划分属性
混杂度
我们偏向于使用简洁的具有较少节点的树,希望用更少的节点更有效的分类。
我们希望在一个节点上,通过一个属性就能将样本确切的分类,那么这就是最优划分属性;如果一
个属性不能确切分类那么这个属性的划分性能就很差。
举例来说,比如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大学本科生。
如果子决策的属性选为:“是否知道乘法口诀表”,在“知道”分支下的样本中,是与不是的人群仍然混杂在一起,我们认为信息不纯,分类效果很差;
如果如果子决策的属性选为“是否有大学本科生学生证”,那么在“有”的分支下的样本里,基本就全都是大学本科生,我们认为信息很纯,分类效果很好。
我们将这种信息的纯不纯,定义为 混杂度(impurity)。
信息熵
定义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来形容这种混杂度(不同教材的符号不同,这里李航老师教材为主):
信息熵的单位为(bit)。
当在进行二分类问题的时候,随机变量结果可以记为1与0,表现为一种伯努利试验。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熵与p的关系如下图:
我们规定,p=0时,\(plog_2p=0\) 。可从图中看出,当分类效果最好时,p=1或0,H(p)=0;当分类效果最差时,样本中的正例负例比例仍为1:1,H(p)=1。
计算举例如下:
多分类时,分类数与最大信息熵、取最大信息熵时的\(p_i\) 关系如下:
基尼指数(Gini)
基尼指数通常用于CART算法。这里简单介绍:
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用来形容 在进行一次分类之后混杂度的下降情况。
定义信息增益:
其具体算法如下:
分别计算不同属性分类下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时对应的属性 的作为最优划分属性。
举例如下:
以信息增益作为选择最优划分属性具有一个缺陷。
考虑一种极端情况,给出n个样本,对其进行1到n编号,并将这种编号作为一个属性,进行分类,那么信息增益极高,一次就能对训练集分类完成,但是对于未见样本,这样的决策树显然是不具备任何泛化能力的。
可见信息增益作为选择最优划分属性时,这种方法会偏向于分类类别多的情况。这时候,引入“信息增益比”,这里简单介绍:
\(H_A*(D)\)也被称作属性A的“固有值”,以信息增益比作为选择最优划分属性的依据,这就是C4.5的算法思路。
剪枝(pruning)
决策树分支过多,学习训练集效果太好,但是泛化能力差,这样就是过拟合。
剪枝操作直接减去某些内部节点的后续分支,将这样的内部节点变成叶节点。
采用预剪枝,就是当数据的分裂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时,就停止生成树。
采用后剪枝,就是构建一棵完全树之后再进行剪枝。
预剪枝(prepruning)
预剪枝有如下几种思路:
-
由于基于数据样本的决定会带来较大误差和泛化错误。
所以,当到达一个节点的训练样本数小于训练集合的一个特定比例 (例如 5%),无论混杂度或错误率是多少都不在继续生成树,直接作为叶节点。 -
设定一个较小的阈值,如果信息熵增益小于这个阈值,就停止分裂。
-
(见西瓜书)在训练集中留出一部分作为验证集。
在考虑是否继续在该节点下继续划分时,计算继续划分与不划分的树在验证集上的正确率,如果划分后正确率不上升就不继续划分。这种“贪心”的方法,会带来欠拟合的的风险。
后剪枝(postpruning)
- 错误降低剪枝
(见西瓜书)与预剪枝中的3思路类似。
在整个树生成完毕后,从后往前查看是否剪枝。如果剪枝之后的树在验证集上的表现没有得到提升,就不剪。这样的剪枝相比同思路下的预剪枝欠拟合风险更小,但是时间成本更高。
- (先简单了解)将树转变成等价的的规则的集合。对每条规则剪枝,考察每一个规则前件((23条消息) 第八章 基于规则的分类_Coding Life-CSDN博客_基于规则的分类),看看去除哪一个能提升验证集上的正确率。每条规则修改完之后,构成了新的规则的集合,将每条规则按照从高到低排序。现将样本代入正确率最高的规则进行判断,如果不行就代入正确率第二高的,以此类推。
剪枝之后的标签设定
-
前文之中,剪枝后都用了样本中的众数作为标签
-
也可以将样本中每种类别所占的比例当做概率,依据概率输出结果。
连续值的处理
主要思路是在离散数据中设立不同划分点,将连续数据划分为离散数据。
划分点的选择:
- 大小相邻但是有不同决策值的数据的中点:
(Fayyad 在1991年证明了满足这样条件的阈值可以信息增益IG最大化)
- 也可以考虑概率选择 \((1-P)x_{l}+Px_{u}\)。
缺失值的处理
数据并不总能保证完善,有时属性值可能缺失。处理的主要思路:按照一定规则填补缺失值:
- 填进训练集中该属性得众数
- 填进通标签的训练集中该属性的众数
- 依据训练集中该属性不同值出现的概率赋值。
西瓜书中有一个让同一个样本以不同概率划分进不同子节点的方法可参考。